心理咨询师为何不能给亲友做咨询?

许立群
2024-07-23

心理咨询中的

伦理挑战与关系处理

图片


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都深知,为确保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公正性与有效性,职业伦理明确要求咨询师应避免为亲朋好友及其直属家属提供咨询服务,以防给他们及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与伤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乃是心理咨询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关键保障,而多重关系往往会导致咨询师无法站稳这一立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心理咨询师都会遭遇这样的挑战:当亲友(及其伴侣或孩子)面临心理困扰时,他们常常会指名请该咨询师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我也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境。一方面,亲友对我的信任让我深感欣慰;另一方面,我也清醒地意识到,为他们提供咨询会冲击伦理准则,将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但身处一个重视人情的社会,这些伦理准则涉及到专业性原理,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往往难以充分理解因此,每次我都耐心地向亲友普及相关知识,随后将他们转介给其他同事或同行。由于这些交流大多通过电话或微信进行,往往显得零散、缺乏条理,有时效果也差强人意。基于这些原因,好几年前我就萌生了撰写一篇相关文章的念头,但事务繁忙而一直未能付诸行动。近日,又有一位挚友来找我,让我意识到此事不能再拖延了,于是便诞生了这篇文章。

图片

心理咨询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不得有双重身份,也不得建立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关系。最新一版的APA伦理守则(2002)将双重关系纳入“人际关系”这一大项中加以规范,其界定是:当心理学家与一个人发生专业关系并且同时与该人发生其他关系,或同时和与该人有亲密关联的人发生专业关系,或承诺在将来与该人或该人的亲密他人发生其他关系时,双(多)重关系便随之产生。

英国BACP(2015)的伦理框架的33.b.项也明确指出:“任何双重或多重关系都应该被避免,杜绝伤害来访者的隐患比任何眼前能带给来访者的好处更为重要。”美国ACA(2014)的伦理准则中的A.6.e.项同样强调:“心理咨询师应该避免与来访者、来访者的伴侣和家人产生非专业的关系,只要他们的互动可能伤害到来访者,不管是不是当面的都应该被避免。”

为何会有这样的规定呢?了解心理问题的根源及其处理关键你就明白了。

图片

心理研究表明,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关系问题。一个人在婴幼儿期形成的母婴(养育者与婴儿)关系模式,构成了他的人际关系脚本。在缺乏有意识的觉察和调整的情况下,他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重复这一模式,产生一系列固定的反应,进而引发相似的感受、情绪和认知。如果这些内容中负面成分居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由此可见,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关系。

那么,我们可以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呢?答案仍然是关系!也就是说,问题源于关系,也可以在关系中得以解决这里说的第一个关系是指上文提到的母婴关系,而第二个关系则是指有觉知的关系。

在有觉知的关系中,需要有一个“觉者”,他对关系具备敏锐的觉察力,曾深入探究过关系问题,并了解其对自己以及人生发展的影响。他已经调整过自身的关系模式,或者正处于调整过程中。或者,他可能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洞见,拥有一套超越世俗的认知和反应体系。在古代,“觉者”通常被称为高人,普通人难以遇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觉者”相对容易寻找,那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督导和深度自我成长(至少对自己的母婴关系模式进行过深入调适)的心理咨询师便属于这个行列。所以,心理咨询其实就是在有觉知的关系中解决来访者关系问题从而处理心理问题的方便法门。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起作用的关键。

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咨询的过程进一步洞察这一点,并深刻理解为何心理咨询师不宜为亲友提供咨询服务。

图片

心理咨询的初期,咨询师便致力于构建一个自由且受保护的环境,并与来访者建立起一种专业且纯粹的咨访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来访者会自然而然地展示自己,而咨询师则能深入洞察来访者所关注的人事物及其内在感受,进一步理解来访者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性及行为模式。此外,咨询师还会努力探寻来访者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其理解潜意识的表达,并妥善处理移情与反移情等复杂情感现象。这一过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帮助来访者在充满觉知的关系中敞开心扉,汲取新的关系体验,从而拓展其关系感受与认知的边界,修复内在的创伤。通过这些努力,咨询师协助来访者优化关系模式,摆脱过往的困扰,迈向全新的人生阶段。

当咨询师与来访者原本毫无关联时,他们之间的咨访关系比较纯净,不受其他复杂情感的干扰。在这种单纯且专注的人际互动中,来访者能够畅所欲言,更真实地展现自己,使问题更快地浮现出来。同时,咨询师也能更有效地维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推动咨询的顺利进行,并引导来访者将问题转化为资源,实现关系模式的转变,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然而,当来访者与咨询师已存在亲友关系时,情况便变得错综复杂。来访者可能会对咨询师抱有一定的预设认知和期望,难以区分咨询师的专业角色与个人角色,这无疑会影响咨询过程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此外,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能在与咨询师分开的时间里产生强烈的感受和情绪波动。由于双方关系的特殊性,来访者很容易突破《咨询设置》的界限,在咨询之外与咨询师联系,交流咨询内容或宣泄情感压力。这种越界行为不仅错失了处理问题的良机,还扰乱了心理咨询的正常秩序,重蹈来访者在生活中的破坏性模式。更为严重的是,来访者的家属可能因来访者的问题而感到焦虑或不满,进而联系咨询师以了解情况。这种行为同样破坏了《咨询设置》的边界,对咨询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这两种情况都会严重干扰咨询师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加速咨询师的职业枯竭。

与此同时,咨询师在为亲友提供咨询服务时,难免会受到个人情感、亲疏关系、价值观差异以及潜在的利益冲突等因素的干扰,从而难以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这种状态不仅会对咨询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来访者造成误导或情感上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原先的亲友关系破裂。

图片

此外,当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存在亲友关系时,咨询师往往对来访者及其家庭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先前的认知可能会在咨询过程中悄然影响咨询师的判断,使其不自觉地代入过往的印象和情感。这样一来,咨询的方向便有可能偏离来访者的实际需求,导致咨询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效。更值得注意的是,咨询师作为来访者的亲友,本身就可能因亲属关系产生情感上的卷入。这种情感纠葛再加上亲属关系网所带来的种种压力,都会无形中动摇咨询师的立场,使其更容易产生反移情现象。特别是当咨询师需要为亲友的伴侣或子女提供咨询时,他们很容易因与来访者直属家属的紧密关系而产生互补型反移情——即咨询师在不自觉中使用那个人对待来访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种情感上的偏向不仅破坏了咨询的中立环境,还可能干扰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深入理解和涵容,进而影响咨询的整体效果,甚至给来访者带来额外的困扰和伤害。

综上所述,心理咨询师与亲友及其直属家属若要进行心理咨询,双方都将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为了确保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公正性与有效性,心理咨询师应恪守职业伦理规定,避免给亲友及其直属家属提供咨询服务。在面对亲友的请求时,心理咨询师应保持耐心,向他们普及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并将他们转介给其他专业人士。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心理咨询的客观性、中立性,为来访者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同时也保护咨询师自身的职业操守。

海豚湾心理咨询师许立群
2024年7月

图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