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心理咨询案例】情伤抑郁自杀危机干预案例

许立群
2023-09-10
案例信息:
图片
来访者:琳达,女,28岁。因失恋抑郁,有自杀倾向前来咨询。

咨询师:海豚湾许立群


周日心理沙龙结束,我打开手机,一个钟内有8个未接来电,都是琳达的。我有点担忧,琳达是因情伤颓废消沉要自杀来海豚湾寻求帮助的,我在24小时内对她进行了两次三个钟的危机干预,昨天上午琳达离开海豚湾时,已经生龙活虎了。我知道这些天她的情绪会不稳定,但这么急着找我,肯定又受到什么刺激。

马上回电,是琳达的妈妈接的,我有点意外,因为琳达与母亲没有住在一起,前几天还说这段时间不想见到妈妈,说每次见到妈妈时情绪都很糟。电话那头,琳达妈说琳达今天情绪很不好,下午哭闹了好长时间,刚刚睡着了。她希望我帮助琳达,让她尽快恢复正常。还有,因为好久没见到琳达,今天是母亲节,姐姐拉琳达与妈妈一起出去游玩购物,也没发生什么事情,回家就要死要活的……然后就一通自责,说自己工作忙没能照顾好这孩子,两岁多把她托付在大姐家,大姐是疼她,但没什么文化,没有管教好她,使得她一直很叛逆,到现在二三十岁了还总是与家人拧着干……

图片

我耐心地倾听琳达妈吐了一会儿苦水,她说的这些与我上两次与琳达做咨询时了解的情况是对应的。我们约好了晚上临时加插咨询。晚上,琳达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海豚湾。

今天的琳达与第一次见面时差不多,抠着胸,愁眉苦脸,有气没力,两眼潮湿睁不开,手抚着心,刚坐下就一个劲喘气叹气,说话声音如蚊虫……

我问她哪里不舒服,说是心。

“心怎么啦?”

“被压住,压得喘不过气。”

“医生你看,这孩子,我与她姐都说她,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折磨自己成这样,死去活来的?”她妈妈着急地说。

“哎呀,妈呀,不要你,你出去!!”琳达突然挺坐起身子,瞪视妈妈,痛苦地对妈妈做狠推的动作,然后,整个人瘫到咨询躺椅上。

我示意琳达妈离开咨询室,关上了咨询室的门。

“妈妈离开了,你感觉好点吗?”

“唔。”

“我们看一看,是什么压在心上面。”我引导她。

“妈妈,”琳达痛苦地紧皱眉头,“她压坐在上面,一边冷笑一边叹气,表情是苦笑,轻视,不屑……哎呀,我很难受,”琳达双手抚住左胸,“她生病了,是我气的……对不起,我不想这样,妈妈——”琳达大哭起来,喘着哭着,身体左右摇摆,一会儿,又摇头,说:“我不想挣扎了,我没有力气了,我想没有感觉地睡去不要醒过来……我要死了,我想死……”

可怜的孩子,子人格一个个轮番上场,势均力敌,这样的内心冲突,需要睿智的理解,更需要悉心的陪伴。我创设了一个抱持的氛围,陪伴着她,让她好好呈现和发泄。

接着,琳达在想象中看到妈妈还是坐在她心上,很痛苦,在流泪,身体不适,心脏不好。然后说妈妈又在指责她,说:“你当初不听我说,我告诉你该怎么做你不做,你看看你现在怎样了?”描述到这里,琳达双手捂住耳朵,痛苦地说:“不要!我不要听!今天你说了很多次了!我听了很难受,真的很难受!我很抑郁!”然后,呜呜大哭起来,边哭边诉说小时候在家里,妈妈/爸爸/姐姐等人怎样地指责她嘲笑她,长大后,几任男朋友一个个离开她抛弃她……说到伤心处,她说“没有人爱我,我不值得爱”,又捂着胸口喘气,很颓废,很衰弱。

“你觉得自己不值得爱?”

“是的,要不他们怎么一个个离开我?”

图片


关键点凸显,琳达的问题源于“我不值得爱”,这是从儿时某种痛苦经历中归纳出来的一种限制性认知,有了这样的认知,琳达在与所有人的互动中,都会有意无意地收集相关的素材,不断地进行验证,希望结果不是“我不值得爱”,但由于这种认知已经形成特定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种反应条件反射一般,很难察觉,更难自我突破。就像戴上一副有色眼镜,看到的世界都染上了镜片的颜色,只要眼镜戴着,就无法客观认知世界,这是有人际关系问题的人的通病。

鉴此,我带着琳达开始对“我不值得爱”进行内心探索……

经过一番共情、陪伴、挖掘,琳达逐渐回忆起妈妈关爱自己的点滴片刻,眼前渐渐浮现出有着怜爱眼神的妈妈的形象……

这些,让琳达有点不相信,她问:“我在做梦吗?妈妈是爱我的?我值得爱?”

“对呀。来,我们好好来体会这句话。”

在我的鼓励下,琳达品味着重复着这句话。开始,琳达声音很小,很迟疑,慢慢的,她的声音越来越肯定,越来越有力量,脊柱也越来越挺直。她的自信在提升,她的能量在提升。

突然间,琳达又谈起与几位男友的相处,又开始哭起来,然后呜咽着说:“和我在一起,不要抛弃我……不要抛弃我……”她呻吟着,乞求着……

她又掉进去(退行)了!突然间,我感受到浓烈的哀伤从她心的深处喷涌而出……

经过一番宣泄,看她稍平静下来,我跟进:“还记得刚才那句话吗?”

“我值得爱?”

“是的,我们尝试用肯定的语气说说?”

琳达犹豫起来,迟疑了一会儿,慢慢的,她停止了哭泣,她开始尝试,她的表达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

当她眼光坚定地看着前方说“我值得爱!爱我!”时,我知道她的能量顺畅流动了,我问她这时心的感觉怎样了,她说再次看到妈妈坐在她的心上,妈妈的神态平和了,妈妈的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了,妈妈还关心地看着她……这时,“好妈妈”回到她的心中了。

图片


很明显,早年母亲多次的与琳达分离,让幼小的琳达觉得妈妈不要她了,她被抛弃了,她的自恋受到严重挫伤,同时,心中的“好妈妈”与“坏妈妈”的形象分裂了(可参考文后所附的“好妈妈坏妈妈理论”)。妈妈是孩子早年的重要客体,孩子与这个重要客体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了长大后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与爱人(恋人或配偶)的关系,导致了后来琳达多次重复性的失恋。其实,每一次的恋爱,潜意识都试图通过该次恋爱转变与重要客体关系的原有模式,但是,情结太深,自身的生命能量不足,所以,每次都重蹈覆辙,一次次重温丧失,也一次次地加深自我价值感的失落,致使她感觉人生没有意义,直接导致她的自杀欲念与行为。

这次咨询过程中,我使用了一些咨询技术,让她看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宣泄了部分丧失的哀伤,并让她了解到妈妈不是因为她不值得爱离开的,提升强化她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加强了她的安全感,并让她感受到坏妈妈如何变成好妈妈,让坏妈妈与好妈妈两个形象整合起来。

当琳达从咨询室走出来,她的眼睛又焕发了神采,与来时已判若两人。

图片


附:好妈妈坏妈妈理论

图片


此理论是英国心理专家克莱因创立的,克莱因认为小婴儿的精神世界,具有最原始偏执性精神分裂症状态的性质,他体验到了来自母亲(喂养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他的好的体验(像被喂养、被舒适地抱着或被安全地保护)都归于可爱的好妈妈,而他的坏的体验(像被冻、饥饿、尿湿等)都归于可憎的坏妈妈。婴儿幻想着友好地接纳好妈妈,而将坏妈妈恨恨地扔掉,也许最初是想通过尖叫和呕吐来摆脱她。


在克莱因的图式中,天使般的妈妈因为被爱而看起来更可爱,相反,噩梦版的妈妈因为婴儿的仇恨和幻想中的攻击而变得更加可憎。这些生动的、对立的妈妈形象也许是怪诞的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最基础的来源。克莱因把妒忌看作是一个特别的因素,婴儿有时恨的不仅仅是坏的、令人沮丧的乳房或母亲,他也会恨好的、有营养的、但却不能占有和控制的乳房和母亲。


儿童最早的幻想可以看成是与现实的第一次接近。幻想构成临时的结构,然后连续不断地向外部世界投射,接受现实的检验,以修改过的形式再次返回内心。如果一切顺利,极端的幻想将遇到普通的现实,并逐渐被修改。孩子开始渐渐察觉到他有一个亲爱的但却并不十分完美的立体的妈妈,并且开始体验到负疚感,开始关注自己在现实的和幻想中针对妈妈的攻击。开始了第一次的抑郁状态,两个妈妈的印象被糅合到一起,于是妈妈开始以一个整体的、更复杂的人被感知到。受虐的儿童完成这个过程会有更多的困难,因为他的环境倾向于肯定他的坏的幻想。他不是把对立的两个印象糅合在一起,而是被迫加倍地分裂,以便能够将一些好的印象保留在某个地方。


无论在儿童期或是其他时期,抑郁状态的出现绝不是只此一次。在压力下,我们有规律地失去它,然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恢复它。新的每一步或每一次挑战都会再一次激起好与坏之间的一种分裂,再一次使偏执的警觉性与敏感性达到一定程度,以及再一次激起理想化和谴责的倾向。对一些体验进行修通,某种绝对和自以为是的状态得以松动,能够允许出现更复杂的更富于同情心的情形,包括可以面对自己的失败。这一工作与哀伤的作用密切相关。克莱因强调,修复(reparation)是相当重要的,修复自己由于恨给所爱的人带来的伤害(想象中的以及现实的)。每一次经历哀伤,重陷抑郁,人格便经由所做的修复工作得到一次加强。


作者:海豚湾咨询师许立群   2011年

图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