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大家晚上好,我是文莉,今晚我们一来起聊一聊关于社交这个问题。
静虹:是的,每个人在生活中,每天每时每刻都会面临着社交,那么在社交过程中,我们要呈现的哪些心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文莉: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觉得:社交,真的好累啊—— 担心自己说的话有没有打扰或者冒犯到别人;怀疑朋友同事模棱两可的回答,是不是话外有话;困惑ta是不是在针对自己?如果自己被别人看穿了怎么办? 实际上,这些让你觉得心累的问题,很多都是由认知偏差造成的。到接下来这6种社交思维,相信能帮你解决不少不必要的烦恼。
静虹:嗯,是的,那么接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关于社交,我们经常会担忧的那些烦恼。
a. 其实人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喜欢我们
在与某人交谈后,我们有时会担忧自己的表现:“我刚才是不是说的太多了?”“ta会不会觉得我太傲气了?”然而,人们并不像我们以为那样刻薄和挑剔。 事实上,有许多研究表明,我们低估了他人对我们的喜爱程度,他人比我们想象的更喜欢我们,也更享受与我们共事。
b. 与陌生人交谈其实很有趣
人们通常不愿意与陌生人交谈,但当我们真的打破沉默、去与陌生人聊一聊时,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更快乐,体验到了与他人连结的亲密感。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鼓励地铁和公交车上的上班族与身边的其他乘客交谈。
结果表明,那些与陌生人打招呼并交谈的人,比那些低头刷手机的人更能体验到愉悦和快乐,而且,外向者和内向者的研究结果都是这样。
c. 别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在意自己
当人们对自己行为或外表的某个方面特别在意,比如脸上长痘了,或者掉头发有点秃,就会高估别人注意到它的程度。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聚光灯效应」。
那么什么又是「聚光灯效应」呢?聚光灯效应是汤姆·季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肯尼斯·萨维斯基(Kenneth Savitsky)提出心理学名词,主要的内容是指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当时可能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到,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
简单来说,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高估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放大自己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尤其是在自己出丑的时候,觉得周围人的目光总一直在自己的身上,从而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
文莉:是的, 曾经有一项研究,心理学家故意让大学生们穿上图案特别沙雕的 T 恤出门闲逛。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注意到大学生衣服上的图案,甚至不记得他们穿过什么衣服。 所以啊,别人其实并不会盯着我们的不完美,你小心翼翼做人,别人可能根本没在注意。
静虹: d.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并没有那么苛刻
当我们发生了什么尴尬的事情时,我们可能觉得别人会笑话我们。但实际上,人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包容。 因为有时苛刻的不是别人,反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比其他人更关注自己的错误,也更加难以容忍自己的错误。
d. 人们无法看透我们
人们有时担心被别人看穿自己的想法,心理学家称之为「透明幻觉」。透明度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的一种倾向。透明度错觉又表现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他人个人心理状态的理解程度,而这种倾向又被称为观察者的透明度错觉。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发生一件事时,经验会说:坏了坏了,我在想什么他们都知道,实验证明:你的心跳只有自己能听见,别太高估你内心思想活动和情绪的透明度。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我们总能敏锐的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常常出现透明度错觉。我们假设,如果我们意识到的自己很快乐,我们的面容就会清楚地表现出这种快乐并且使别人注意到,事实上,我们可能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模糊不清。
我们同样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比如说,如果我们触按了图书馆的警铃,或者自己是宴会上唯一一个没有为主人准备礼物的客人,我们可能非常苦恼(“大家都以为我是一个怪人”)。但是研究发现我们所受的折磨,别人不太可能会注意到,还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也就是说,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九点795)
文莉: 这个效应让我想起了我们在打麻将或者玩狼人杀的时候。 其实如果你不说,表现平静,别人是很难猜透你的,他们更多地根据场上的出牌来推断你的身份。你的担心,都是因为「透明幻觉」。
静虹:是的
f.人们比我们以为的更懂得赞美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叫做「慈悲效应」,意思是说,人们在评价他人时,给出的积极的评价远超过负面的评价。 当我们去评定一个人时,会产生一种相似感,甚至会自行代入,这可能是我们的同理心在起作用,我们喜欢听到鼓励和赞美,所以也倾向于用更加积极的言辞去评价他人。
文莉:除了以上关于社交的心理学,大家应该有也了解过一些比较常见的社交心理学。
静虹:是的,关于社交常见的心理学还有:
心理学规律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说的是,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一种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体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小看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见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4秒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因此,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几秒钟,别人对你这个人75%的判断和评价都由此而来。因此,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管是否真实,都很难改变。
心理学规律二:名片效应
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指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之间的心理距离,更愿意与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有这样两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实验:在一个实验中,首先让被试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些照片让被试者看了二十几次之多,有些照片却只让看一两次。然后,让被试者说说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被试者都会比较喜欢照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这就是说,名片效应告诉我们,相似感会快速拉近双方的距离。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能够充分理解名片效应,就不会逼迫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因为他们深知,性格内向的孩子同样能够吸引与其性格相近的孩子,从而成为朋友。
文莉:是的,这些社交心理效应都是比较常见的,那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关于社交恐惧的小测试。
静虹:心理测试:你有社交恐惧症吗?
说明:每个问题均有四个答案,分别为:
1. 从不或很少如此;
2. 有时如此;
3. 经常如此;
4. 总是如此。
根据自身的情况勾出相应的答案,该数字同时是你的得分。将所有题目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
1. 我害怕当众讲话。(1234)
2. 在别人的注视下我无法正常做事。(1234)
3. 我最害怕在重要的人物面前讲话。(1234)
4. 我经常回避和陌生的人说话。(1234)
5. 看见陌生人,我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心慌。(1234)
6. 在人前脸红让我感觉很难受。(1234)
7. 聚会等社交活动让我感到恐惧。(1234)
8. 我会在梦里见到自己和别人交往时出丑的情况。(1234)
9. 我不喜欢被别人议论。(1234)
10. 凡是需要以自己为中心的事情都逃避。(1234)
解答:
10分以下:社交恐惧症跟你没关系。
11~24分:具备社交恐惧症的轻微症状,要警惕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25~35分:具有社交恐惧症的中度症状,应该向专业人士请教。
36~40分:典型的社交恐惧症,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相信大家通过今晚的学习,对于社交的心理学效应都有更深的一部了解,巧妙的运用社交效应,能帮助你更好的进行生活中的社交,感谢大家今晚的陪伴,祝大家晚安。
文莉:大家晚安,我们下周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