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31告别“我不行”,不再否定自己

2022-06-13

静虹: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又和大家在周四见面了。上周我们看到群里有一些小活跃,群友之间互相鼓励,这种氛围在群里一直围绕。我觉得很幸运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平台,也许让现实中互相陌生的彼此,可以互相的鼓励,相互的学习。


文莉:嗯,是的,很高兴能看到群友们之间的相互支持,也鼓励一些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关注并尝试我们QQ每周一晚上的公益心理咨询。


静虹:是的,在正能量传播的过程中,我们都能彼此得到感染和回应。在治愈别人的同时,有时候往往我们也治愈了自己。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经常对自己进行“自我否定”。那么我们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对于我们内在“自我否定”的小孩,它又是怎样形成的。


文莉: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小朋友,当事情还没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告诉妈妈或者老师,“我不行,我不会,我做得不好”这种孩子呢,经常是来自于父母经常对孩子的贬低,或者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过来的孩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说,不能当面夸孩子,要适当给孩子加压,让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当受挫,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


静虹: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都会遇到这样的家长。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心理学中,这种教育思想又是被怎样认为的呢?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里,有一个现象叫作“被成功摧毁的男人”。

弗洛伊德说他本人就是这样的。他的父亲是个皮毛商,对他比较严厉,所以他和父亲总是“对不上”。有一天晚上,他起来上厕所,却迷迷糊糊地走进了父母的卧室,然后把父母的卧室当成了厕所,尿在了父母的卧室里。他的父母惊醒后看到了这一幕,父亲就很愤怒地对母亲说:“这个孩子将终身一事无成。”这句话就像诅咒一样,弗洛伊德后来即使很成功,但是他每每想起父亲的这句话,就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


文莉: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有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一到重要考试就莫名其妙地发挥不好;平时成绩很好,小考试考得也很好,但是一到大考就考砸。


静虹: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会经常看到一种妈妈,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将他照顾得很好,给他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对他的陪伴也足够多。但有一点特别不好的就是,对他有特别多的训斥和贬低,比如,“你怎么又做错了”“你怎么总是不努力”“你怎么总比邻居老王家的孩子要差”。这个孩子在父母那里几乎听不到赞美之词,也得不到欣赏的眼光。久而久之这样的语言就会深入他的意识里,让他在事情还没开始做是时候就会进行“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容易犯错。


文莉:嗯,是的。爱利克·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青少年领域的研究特别有名,他讲过一句很重要的话:“孩子会在妈妈(父母)注视自己的喜悦眼光中看到自己。”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亲特别喜欢自己,而且发自内心地喜欢,那么它就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孩子的自我价值。

而经常在父母的贬低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更多时候会照射到自己的无能。

那么有人会问,如果我经常夸孩子,会不会滋长他被溺爱的感觉,养成他傲慢的性格呢?


静虹: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概五六岁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一个“孵化”的环境。如果他觉得他所在的环境是对他比较友好的环境,他就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把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因为孩子内心的恐惧、对事情的不理解、对自己的焦虑是无法自行排解的,所以他必须投射出去。父母就是这些情绪的接收体。他们把孩子的恐惧、糟糕的情绪吸收后,还回去的是支持、鼓励、欣赏和爱意,对于这些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

孩子五六岁之前是萌发“自我”苗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感,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是足够漂亮的,他们能够得到父母的夸奖,而且他们的夸奖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当六七岁以后,这种孩子在社会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他的自信心才不容易被外部挫折击垮。所以,父母要避免给孩子负性的评价,不要说类似这样的话:“你总是这个样子”“你肯定不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知道你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当初还不如……”这类话等于给孩子的整个人生打上了灰暗的底色,他一生就活在这些话的阴影里,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他自己多么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予孩子很多鼓励、支持和夸奖不叫溺爱,这就是孩子真实的需求。


文莉:是的。科胡特说,我们在自恋的状态下,如果无法战胜这个外在的环境,是因为外在的环境让我们完全不懂,也不理解,所以我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壳之中;在这个壳里面,我们是国王,一切都要服务于我们,把我们孵化。那么这个孵化的环境是什么呢?


静虹:这个孵化的环境就是鼓励、支持,然后给予力量和夸奖,给予包容和接纳。这样,当孩子破壳而出的时候,与外在的现实进行联结的时候,他就能很清楚地区分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我”的想法,什么是别人的想法。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幼儿时期的孩子有这样一种现象:他在说别人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在说他自己。只有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区分清楚的孩子,在跟别人交往时,当别人有负面情绪和评价投射过来时,他才不会轻易接受别人投射过来的“你不行”的信息。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鼓励的教育和现实中某些专家主张的挫折教育其实不矛盾。如果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比如五六岁以前,父母给他的鼓励多于贬低,那么在上小学以后,这个孩子即使受到了贬低和挫折,他也有耐受挫折的能力。不管是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路上,还是因为小时候在父母的教育下形成“自我否定”的自己。我们都可以去追溯自己的过去,问问自己:“是不是就如别人说的那样的差劲和失败。”如果不是,我们应该对内在“自我否定的自己说,“不,你可以,你很棒。”你可以尝试着听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而不是单纯的被外在的评价签上标签。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给自己自信,在生活中使自己多一些自信和少一些“自我的否定。”好的,今晚我们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希望如果您是那个“自我否定”的小孩,您可以从此刻起,听听自己的声音,沉静下来,对我们说一声,“我也可以。”

如果您是父母,需要尽可能地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成长发育的心理、生理特点,在与孩子交流时要不断地思考怎么表达,怎么引导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尽可能情绪稳定地倾听孩子的表达,这样也会使得双方的沟通会更顺畅。若长期受困于亲子沟通问题或者孩子出现自我否定、成瘾、人际关系等异常行为症状或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好的,祝大家晚安,好梦。


文莉:感谢大家的陪伴,我们下周再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