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17原生家庭

2022-06-10

静虹:嗨,大家好,我是静虹,很高兴在星期四又和大家见面,希望大家能踊跃参与我们的讨论。

文莉:嗨,大家好,我是文莉,很高兴和在这个晚上和大家见面,那么今晚静虹老师想跟我们分享的是什么呢?

静虹:嗯,大家好,今晚我想跟大家聊一下,关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是一个很广泛的话题,今晚我们分享也是非常的有限,嗯,那么希望在这个晚上大家也能一起了解一点关于原生家庭的故事。

文莉:嗯,这几年,无论是从影视上还是在网络上,这个话题我们都非常的熟悉,这个词也是成了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那么我们就一起带着期待进入主题吧。

静虹:嗯,那么聊到这个话题时,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原生家庭。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在那里出生并成长的家,另一个是自己长大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创造的家。通常意义上,原生家庭就是指从小成长的家,而自己长大后组建的家被称为新生家庭。

文莉:嗯,说到原生家庭,相信一些朋友还是挺好奇的,那么请问静虹老师,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哪些影响呢?

静虹: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很多方面,比如会产生隐藏在我们心理痛点

文莉:嗯,那么什么是心理痛点呢?

静虹:心理痛点是指:每个人在成长中多少都会留下某些被自己在内心中反复强化、对外面尽量弱化的印记,就是所谓的“心理痛点”。例如:一个总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音量的孩子,日后在人际关系上最敏感的就是别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见。一旦觉得被忽视,就容易“情绪过敏”,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再比如在家中一个人是不是自然成长,有没有担负角色外的角色(角色重置或倒置)?例如哥哥、姐姐担负了父亲、母亲的角色,真实的父母亲就会被弱化。被大家需要的角色被强化,个体真实的角色就会在一段时间内被弱化,以至于自动化延续。成人后,在心理痛点被触碰、个体角色被唤醒后,会加倍向外索取以求爱的满足。

    就像成长背景:一个从小看母亲总是用眼泪操纵父亲的小孩,特别是男孩,长大后当他看见妻子掉眼泪时,会立刻大发脾气,而不是去安慰她。妻子说:“我在哭,你看不见吗?我难过哎,你还发脾气。”

那对不起,因为那一刹那,儿时的影像仿佛又重演,他的潜意识里,认定妻子就像母亲要控制父亲一样要控制他,他并不是认为妻子掉眼泪本身有什么错。其实这个妻子很无辜,她只是不小心触动了丈夫的心理痛点。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婚姻、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有时候让别人一下子跳起来,立马就要检视自己的每一句话,一定是某一句话触动了人家的心理痛点。如果你自己一下跳了起来,肯定是人家触动了你的心理痛点。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混淆了,以为过去的事情再度发生,其实,在你身边的人只是碰巧触发了你的心理痛点。

文莉:那么在人群中,每个人的心理痛点会有不同吗?

静虹:会的,这跟每个人的原生家庭以及经历过的事情都相关联。每个人的心理痛点可以说是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则怕“被冤枉”,也有人怕“被抛弃”。

文莉:那么这种心理痛点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呢?

静虹:我们经历过的事,形成的心理痛点,也有可能因为这个痛点我们萌生了“内在誓言”。“内在誓言”有其历史性的功能,曾在过去人生某个阶段中保护我们不致受到太大的伤害。内在誓言有很多种,例如:“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存私房钱。”从小经历逃难或贫困生活,看见父母总是很努力工作,于是学会“人生就是要打拼”,甚至变成“工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工作”。这样的人成年后即使生活富裕,也无法让自己与家人稍微轻松一些,生活多些享受。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给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有时候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

文莉:嗯,确实是如此。我常听过人们提到人格,那么想问静虹老师,你知道原生家庭的形成和我们的人格又有什么关系吗?

静虹:嗯,有的。那么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小部分原生家庭在小孩子依恋期与人格塑造形成的关系依恋期是指(018个月):在这个阶段母体十分舒适,但当婴儿与母体分离后,他便本能地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挑战。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哺乳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

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理伤害。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其终生。

   1.儿童:对遗弃的恐惧(自我归属感)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有时候则不能。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他一方面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受到冷遇而感到愤怒。

    母亲成为他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依恋型人格

    2.儿童:对拒绝的恐惧

    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她们出于种种原因不喜欢孩子,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

    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像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因此他们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甚至他们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婚姻生活里有痛苦在等着他们。

成年:孤独型人格

还有一些其他人格,比如:

强迫型人格

害怕改变,从小就追求永恒和安全感。他们依赖熟悉习惯的东西,崇尚原则和规矩;他们害怕新奇的事物和新奇的体验,风险、改变和消逝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文莉:那么人格模式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静虹:个体在社会化的原生家庭中所参与、观察、经历的原生事件,被以符合自我需要的方式解读并打上标签后放入情感记忆里形成原生情结。

原生情结里面对个体人格成长极具破坏力、影响力的事件,被个体视为心理痛反射点隐藏压抑到潜意识深处。

当个体心理痛反射点被外在触碰和自我调出时,就会催化出不同阶段的内在誓言(决心),内在誓言或受挫或实现后的个体经历反向丰富了原生情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黑洞。心理黑洞里不仅有一个永远受伤不被满足的内在小孩,也藏着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要么以重新塑造或者倒置的角色,或异化或强化他人,弱化自己;要么强化自己,或异化、同化他人,等等。

       

文莉:那么了解了部分原生家庭与人格形成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又能做些什么呢?

静虹:虽然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永远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作为自我人生的唯一掌控者,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能力挣脱原生家庭之伤的枷锁,拥抱真实、健康、美好的人生。其实比起我们的父母,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很幸运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尊重个体价值、允许个人发展、理解个性独立的时代,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渠道,去审视、反省和挑战许多家庭的传统观念。

近几年来,社会舆论对于原生家庭的热议,赋予了我们勇气与知识直面原生家庭之伤。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伤痛,以及这些伤痛怎样影响了如今的自我看法、生活态度以及与他人的相处。通过网络、媒体、书本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我

终于有机会来懂得自己。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心理咨询服务的涌现,也使得走上愈合之路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其实,更好的了解自我这道门一直都为大家打开着,只要你未曾关闭过它,对一些原生家庭感兴趣的朋友或者想改变一些自己在成长中形成固有观念影响的朋友,也可以预约我们的咨询师进行对话和更好的了解自己。每个人生下来并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家庭,而在每一个家庭中,我们都会有过有得到也会有一些遗憾。但是上帝是爱每一个自爱的人的,只要你想改变,你都可以打好

生命发给你的每一张牌子。愿你爱着自己,也爱别人。感谢大家今晚的陪伴,大家晚安。

文莉:感谢静虹老师的分享和大家的陪伴,祝大家好梦,我们下期再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