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3有边界才有自我

2022-05-22

文莉:大家晚上好我们又见面了吗,今晚让静虹老师和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心理学的:了解孩子成长背后的心理动力。

静虹:大家晚上好,我是静虹,今晚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有边界才有自我,有拥有才有分享。

与人分享,本该建立在内心自愿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分享才是真情实意的,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讨好他人的需求。下面我先来分享一个心理学的故事:

    “什么东西都要放到她期望的位置上,别人动了,她就很不爽。这是强迫症吗?还有,我该怎样教她分享呢?我买给她的东西,我都不能动……”一位朋友来跟我诉苦,他觉得

自己三岁的女儿不懂与人分享,甚至还有点强迫症的表现。

    我对朋友说,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症状的标签。孩子在这个阶段,处于自我边界感正在形成的过程。也许,她看起来会有些敏感,甚至有些过分的表现,因为她内在世界的自我正在建构,这个内在世界和我们的国土疆界一样,是有边界的。

这是心理的边界,它能够促使孩子在内心世界里面,形成一种规则和自我的意识。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文莉:那么关于孩子最初的自我建构又是怎样的呢?

静虹: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因为只有当孩子拥有了自己的东西,而且他对这件物品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所有权的时候,他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就是自我的延伸。

    然而家长常常会对此感到不解,有时候会为此感到难堪。甚至会用成人的眼光,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比如我这位朋友提到,即使是他买给孩子的东西,孩子也不允许他动。看得出,朋友为此事很苦恼,而且他很想了解如何能够教会孩子与别人分享。

    我们买的玩具,无论是孩子主动要的,还是送给孩子的,到了孩子的手上,就是属于他的东西了,那么孩子就有权利处置他的物品。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碍于成年人之间的面子,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出礼让和分享。当孩子不愿意的时候,成年人就觉得尴尬了。有的父母会诱导,甚至强制要求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比如我们常常听到“你怎么这么不乖?你怎么这么自私?快点给小朋友玩儿一下”,或是“大方一点嘛!和别人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样真棒”。孩子可能会迫于无奈而听从父母的命令,很不情愿地和别人分享了他不愿意分享的玩具。这会让孩子觉得,为什么自己的东西,并没有被真正地拥有,而且随时有可能被别的孩子抢走?

文莉: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这样做的话对小朋友有什么影响呢?

静虹:如果强制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话,也会容易让孩子产生另外一种认知: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与别人分享了,那么我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得到别人的东西呢?

这样会让孩子对自己能否控制自己的东西产生怀疑,让他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孩子就会变得不能也不愿意去真正分享,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处于害怕自己东西被掠夺的状态。所以说,当孩子从未感觉到真正的拥有,他也不可能愿意真正去分享。

    同时,这样也会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破坏自我的心理边界。当孩子的边界不被尊重时,孩子自然也学会不尊重他人的边界了。

    在父母的诱导之下,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尽管不情愿,但也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只有这样,才是别人期待的正确的生活方式。

慢慢地让孩子的自我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

我们不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变得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我们很难去拒绝别人,

因为会觉得不好意思,又或者怕伤害双方的感情,甚至担心别人对自己有意见。这种痛苦和纠结的行为模式,常常就是在这个时候灌输给了孩子。

    与人分享,本该建立在内心自愿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分享才是真情实意的,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讨好他人的需求。

文莉:   那么,如何让孩子愿意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享受分享的乐趣呢?

    第一,你需要尊重你的孩子,让孩子对属于自己的东西享有拥有权和处置权。父母可以给出建议,但不要干涉。

    第二,当孩子面临被分享的情况时,明确地告诉他,这是你的东西,你可以选择分享,也可以选择不分享,这是你的权利,不涉及对错。

    第三,当你的孩子想要分享你的东西时(比如孩子想要玩你的手机),你不愿意,也可以明确地告诉他,这个物品有其他用途,并不适合和他分享,但是爸爸妈妈很爱他,愿意和他分享其他东西。

    孩子害怕被拒绝,因为孩子总会认为,拒绝了就是不爱了。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只有得到了认可,才算是得到了爱。所以,当你拒绝孩子的时候,请记得告诉他,你很爱他!

    在生活中,慢慢培养孩子的边界感。当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感的时候,就能懂得尊重他人的边界;当孩子能够区分对事和对人的态度时,就能做到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被别人拒绝的时候,他也能坦然接受;和别人分享的时候,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文莉: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时机可以让我们教孩子尊重边界呢?

静虹:争抢玩具是教孩子尊重边界的好时机

    不仅尊重了孩子的边界,同时也在告诉孩子,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边界,尊重每个人对自己物品的处置权。

文莉: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孩子之间因为玩具起了争执。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种情况?

静虹: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只有真正拥有了,才能真正地分享。

    这是儿童早期自我形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我”和“你”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区分“我的”和“你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我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

    得到的目的,并不只是拥有物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获得背后的意义。如果得到太难的话,我们就会忽略得到背后的意义,而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获得的物品本身。

    二胎政策放开之后,就产生了很多关于“如何让老大接纳弟弟妹妹到来”的讨论。曾经看到有人说,一个男孩不想妈妈生二胎,对妈妈边哭边威胁,说要是父母敢生二胎,他就去死。这就是婴儿时期的原始嫉妒阶段。对婴儿来说,妈妈是他的世界,妈妈的爱,也只能是他一个人的,他要得到妈妈所有的爱,不能让将要出生的弟弟妹妹分享。爱,从来都是从独占发展到分享的。

    倘若从未真正得到妈妈的爱,从未得到情感的满足,孩子就会忽略了爱的意义,而专注于得到妈妈爱他的具体表现。于是,孩子就会觉得,如果妈妈生二胎,就不爱他了,而弟弟妹妹则是来掠夺妈妈对他的爱的。

所以,在“如何让老大接受老二”的讨论中,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不断地重复向老大确定,无论怎么样,父母都是爱他的。

交换玩具的意义比玩具更有价值

孩子会慢慢发现自己的能力和魅力,甚至在不需要交换物品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凭借魅力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当孩子的物品所有权被尊重,当孩子的心理边界被尊重,他就会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也会懂得拒绝别人和尊重别人的拒绝。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开始喜欢与他人分享物品,这是一种成长的规律,也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需求,即人际交往。所以,每个妈妈应该培养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有边界才有自我,有拥有才有分享。好的,今晚我们的分享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晚安。

文莉:祝大家晚安。好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