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虹:哈喽,大家晚上好。又到了我们的心理课堂时间,看看今晚文莉老师和我们分享的是哪些内容?
文莉:大家晚上好,在开始之前,想先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事例。
曾经某个直播节目,邀请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做分享。创业者激情昂扬地讲了2个小时,但结果,观众却感受不到一丝欢欣与鼓舞。相反,他们感受到深深的压迫、绝望与无力。
静虹:为什么会这样呢?
文莉:因为创业者自始至终,都在传递一种感觉:我坚强乐观,能量满满,像英勇战士一样克服万难,无懈可击,但面对观众提出的困惑和无力感,他全程避而不谈,不予回应。用通俗的话来讲,这是一种“自嗨”,而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躁狂防御 。
静虹:那什么是躁狂防御?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文莉:好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A女士的故事。
38岁的A女士,从小命运坎坷。她3岁时,父亲去世;4岁时,母亲改嫁。而她,也被送到陌生的外婆家里,受尽排斥与虐待。哪怕是生病发烧,舅妈也会命令她去田里干活。这是很糟糕的童年,在这种条件下的孩子,一般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但幼小的A女士,却坚强、乐观。经常上一秒被舅妈无情刁难,下一秒,她就像个没事人一样,跟表妹一起嘻哈玩耍。
仿佛现实的残酷,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生活中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别的孩子被沉重的课业压得满腹牢骚,她却斗志昂然,成绩非常好。从高中开始,就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独自养活自己。大学毕业后,她进入知名跨国集团,不到7年时间,便被公司破格提拔为集团副总裁。
来到这里,你可能会忍不住感慨:这般强悍的人生,很难再有别的东西能将她击垮了吧!不。这还不是A女士人生的全貌。31岁时,她生下女儿,正式成为母亲。孩子是典型的高需求宝宝,爱哭,敏感,情绪极度不稳定,只要一离开妈妈的怀抱,就会不停地哭,怎么也哄不好……
对绝大多数父母而言,这是很辛苦、很磨人的活。但A女士却活力满满,充满干劲—— 马不停蹄地报名一系列育儿课程,像攻克壁垒一样,用各种方法不断 “对付” 女儿。甚至,她还成为了一名 “育儿专家” ——经常在网上发表育儿帖子,吸引了不少粉丝。但连续几年下来,随着女儿越来越 “正常” ,母女关系却越来越疏离。 经常一看到妈妈,女儿就像躲瘟神一样,立刻跑开。期间,A女士用尽各种方法,都没能使关系缓和。后经朋友建议,她带女儿前往心理医院做评估。
面对医生,A女士依旧表现得很积极,很乐观—— 不断分享自己养育女儿的经验心得,满满的成就感。当时,医生问了她一句:“你的女儿问题重重,过得如此痛苦,我很好奇: 为什么你没有感受到一点点负性情绪,全是正能量?” 她楞了一下,马上回答说:“我一直都这样。”
静虹:听到这里,感受到A女士的坚强乐观,似乎有些过度了。 一般人遭遇不幸,难免会感到悲伤、烦恼,甚至抑郁;但在A女士身上,只有正能量,负性情绪统统不存在。
文莉:这就是典型的 躁狂防御 。
它是人在创伤之下,为了回避抑郁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积极乐观、能量满满的状态,但它的本质,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隔离情感,否认悲伤—— 就像一个很坚硬的壳,用正能量将创伤、苦难层层包裹。
比如幼年的A女士。先后经历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在外婆家受尽欺凌与虐待。这其中任何一件事,对一个幼小孩童而言,都是重大的创伤事件,都会引起很深的悲伤与恐惧,但凡背后有个依靠,孩子可能早就大哭特哭、大闹特闹了,但遗憾的是,A女士始终孤零零一个人,没有依靠。在她坚强乐观的表象背后,不是「愉悦与享受」,而是很深的「无力与恐惧」。带着逃离残酷现实的渴望,把能量投注到学习中,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战斗… 但在层层盔甲的包裹下,她内心深处的痛苦、恐惧与绝望,却从来不曾被看见。甚至,她自己也感受不到。
医院里,医生听完她的故事,温柔地回应道:
听起来你一直像一个战士,一次次战斗,每一场仗你都打得很漂亮,但你自己却越来越耗竭,这背后似乎有好多的心酸泪,好多的悲伤……
那一刹那,A女士突然怔住了,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心理学家比昂说:
当一个人经历了苦难,他如果不去体验和感受,他就感受不到痛。
如此一来,他就会将痛苦投射给关系的另一方,或传递给下一代。
静虹:听完A女士的故事,像一面被放大过的镜子,映照着许多人成长的影子。
我们也许没有这么悲惨的童年,但我们多半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即:痛苦不被看见,悲伤不被接纳,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有的孩子因此陷入抑郁的沼泽,被深深的无力与绝望包裹着;而有的孩子,则像A女士一样,进入躁狂防御——表现得很积极,很有能量,学习、工作很有成就。甚至有时候,还会被外界视为成功的楷模与榜样,而一旦进入关系中,躁狂防御者往往会显得非常隔离、冷漠。既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也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
文莉:就像A女士面对女儿。她像个战士一样,不停地解决女儿呈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但她却丝毫感受不到女儿一系列症状背后的无力与痛苦。表面上看,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解决了;但实际上,孩子最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温情的拥抱,与妈妈建立联结,而A女士一次次的情感忽视,却无形中伤害着女儿,加剧了女儿的痛苦。
还有文章开头提及的创业者,也是如此。他激情满满地讲述着一个个励志故事。讲述自己如何一路披荆斩棘,克服万难,走向成功,但却丝毫感受不到观众的困境。这一切,无疑加剧了观众的无力感,很难形成共鸣。也许观众最需要的,只是一份真挚的理解与回应。
静虹:环视周围,不难发现:这并不是少数特例,而是当代很多人共同的缩影。小时候,他们还没学会哭,便已被迫学会长大。长大后,他们纵使能力很强;但在关系里,却如同一个婴儿般,孱弱无力,充满隔离,无法与人建立联结。
当然,并不是所有坚强乐观的人,都存在躁狂防御。要想真正识别,其实并不难: 看他敢不敢表露自己的脆弱与悲伤。
文莉:例如生活中的一些 “超级学霸”或 “工作狂”。他们经常前一秒刚遭遇不幸,与恋人分手,亲人生病或去世……后一秒就可以立刻激情满满投身到学习、工作中,丝毫看不出情绪的波动。这样的人,多半是启动了躁狂防御。他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只是一种假性乐观,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愉悦。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自觉地使用躁狂防御,那么,试着在混乱中呆一会儿,去觉察、去感受自己真实的存在。试着去看见自己的真实情绪。不管是害怕、恐惧与惶恐;还是悲伤、痛苦与绝望…… 年幼时候,我们常常将它幻想成恐怖怪兽,启动层层防御,不断逃离,避免被它伤害,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已经具备足够的成熟与智慧,去与之共存。从中你也许会发现:我们过去幻象中的怪兽,并不存在。我们内心真实的情绪,它会升起,也会消散,并不会真正对你造成伤害。我们是安全的。当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们才有可能放下防御,安然停留在原地——头顶蓝天,根扎大地,跟周围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体验内心油然而生的松弛与愉悦。
在困境之下,为了自我保护,我们不得不选择防御机制的生存策略,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自我限制。就像一层厚厚的壳,将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需求,层层包裹。在理解了各种防御背后沉重的悲伤以后,感触良多: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眼泪,只是不敢流泪,或不懂得流泪。
现如今,我们已经长大,已经具备成人力量。可以尝试一点点放下防御,重新联结、滋养内心深处那个孱弱无助的自己,为他赋能。由此变得愈加真实、完整且从容。最后,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看见自己眼泪的人。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大家晚安。
静虹:大家晚安,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