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怎么进行的

2018-11-01

谈到心理咨询,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做思想工作、谈心、劝导、指导、讲大道理、说教,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和咨询师坐在一起侃大山。其实,这都是大家对于心理咨询的误解,真正的心理咨询,与这些误解有很大不同。

pexels-photo-355628.jpeg


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不会进行指导和说教的,因为那样做,就意味着心理咨询师比来访者正确,就意味着来访者只是缺少一把解开疑团的钥匙,从心理咨询师那里要来钥匙,就万事大吉了。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在人生的大道理方面,还是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方面,来访者并不比心理咨询师逊色,他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不明白某一个道理或者没有能力,而是他内心中有种无形的情感力量,在阻止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心理咨询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去发现这种无形的情感力量、发现它的来龙去脉、领悟它与自己问题之间的联系,最终消除这些问题。

心理咨询在形式上,似乎与两个好朋友间的谈话没什么不同,但是随着咨询的深入,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交流,就由词语层面转向情感层面,这时,来访者平素与别人交往时埋藏于内心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问题和情感冲突,会通过移情作用,活生生地再现于两人之间,再现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面前。所谓的脑子里面的心理问题,就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关系问题了。此时,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为来访者把早年对重要客体的关系感受移情到咨询师身上,而且来访者自己不知道!这些移情包含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需要经历“正性移情-去理想化-负性移情-修通关系”的过程。如果正性移情无法进入“去理想化”,咨询师一直保持在“好客体”阶段,咨询往往停滞不前,因为关系无法深入;如果正性移情跳过“去理想化”直接进入负性移情,来访者往往会对咨询师“大失所望”,认为咨询师无法帮助到他了,会突然不告而别地中断咨询。所以,此时非常考心理咨询师的功力,如果咨询师hold得住,有助于激发鼓励来访者的潜力,使他有勇气把自己的问题再现出来;同时,咨询师的有关人性的理论和心理咨询技术,有助于启发来访者理解和领悟自身的情结和问题。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来访者的心理获得了成长、心理发育缺陷获得了矫正,阻止他正常生活的潜流逐渐得到消除,他的心理障碍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康复。

prairie-679014_1920.jpg


[附] 精神分析心理咨询怎样进行?

精神分析疗法之所以能够奏效,主要是源于以下两个对于人性的重大发现:

第一个重大发现是“强迫性重复原则”,即每个存在着童年心理发育缺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再现童年创伤和经历,重复童年期痛苦的情结和关系。比如,没有完成恋母阶段的具有恋母情结的男人,会不断地与女性构成实质上的心理恋母关系,而且关系的模式和内容,与童年期的母子关系会惊人地相似。这就如同一个人会不断揭开蒙在伤口上的纱布一般,实际上是一种试图治愈童年创伤的本能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会与童年期做过的努力的结果类似,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结果,失败会激发下一次的努力,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强迫性的重复。这种强迫性重复,是所有心理障碍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性的主要特征。

pexels-photo-753325.jpeg


第二个重大发现是“移情现象”,这个发现是附属于“强迫性重复原则的”,即强迫性重复的最主要内容是童年关系的重复,心理学称这种童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叫做“移情”。就是说人会在强迫性重复的原则的驱使下,在现实中再现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比如,一个从小就和母亲一起长大,而很少接触父亲的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认为女性比较容易接近,并且,比较容易和女性、尤其是年长一点的、与母亲在人格上比较相似的女性交往,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的情感模式就是如此,当这个人把这种与母亲形成的特殊模式拿来与其他女性交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移情出现了。实际上,移情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广义地说,人类的所有情感都起源于移情。只不过心理障碍患者的移情,是建立在扭曲的关系模式之上而已

如果我们承认“强迫性重复原则”和“移情现象”的存在,理解精神分析疗法的进行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说,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移情现象”的基础上展开和进行的,没有移情和反移情的心理咨询,绝对不是精神分析治疗。注意移情、分析移情、澄清移情,就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工作。

sunset-1373171_1920.jpg


移情现象从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接触的一瞬间就已经开始,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与别人见面的一瞬间,就要判定面前这个人与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哪个人相似,然后,就把那个相似的人际关系模式拿来使用、用于移情。比如,一个和咨询师通起话来就没完没了、一再要求咨询师做出各种保证的来访者,通常是一种严重依赖型、母婴型、共生型移情的人。一个来诊时非常守时、很小心地回手关门,有板有眼、不露情感地与咨询师交谈的,就是一种“无关系式”的移情模式。只要来访者和精神分析师共处一定的时间,来访者就会把自己在童年其间形成的关系模式,移情到精神分析师身上,这个来访者的情结和问题,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精神分析师和来访者之间。如果把心理诊所比做是心理手术室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移情比做是在手术台上暴露病灶的过程。比如,一个因为失眠来就诊的人,在接受了一段精神分析之后,她告诉分析师,她现在每天睡不着觉,是因为担心分析师不喜欢自己。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她才发现,因为小时候缺少母亲对于自己的肯定,而特别缺少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导致严重焦虑,从而引起严重失眠。她把这种童年的感觉和关系模式,带到了与精神分析师的关系之中,把对于母亲不喜欢自己的担心转移到了分析师身上。这样一来,无形的、看不见的、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冲突和情结,就通过移情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示了出来。只要这种移情模式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得到矫正,她的心理障碍就可以被彻底治愈。

pexels-photo-262113.jpeg


移情的出现只是精神分析治疗的第一步,随后,还必须通过解释、澄清和修通这些过程,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分析的治疗。在移情的过程中,她可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双亲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特征,投射到心理咨询师身上,好象咨询师真的在心理上就与自己的双亲一样,她会象爱或者恨自己的双亲一样,以移情的方式去爱或者恨精神分析师。但是,精神分析师实际上是另一个人,一个没有来访者父母身上那些明显缺陷的、人格比较健康完整的人。在这种移情关系中,咨询师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屏幕和容器,“屏幕”是用来上演来访者的童年经历的和感受的,“容器”是用来无条件地接受和寄存来访者的过去和现在的所有情感内容的。逐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来访者会慢慢发现,“电影”只是过去的被放大和扭曲了的情感碎片,与现实中的“屏幕”是两回事;分析师对于来访者的无条件接受和容纳,使来访者有机会和能力正视和澄清移情与现实的区别;并借助分析师的“镜子作用”和“模版塑型作用”,使来访者的人格模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过去的记忆和经历,就不再会影响来访者,而那套与精神分析师一起建立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内化到来访者的潜意识中,成为来访者人格的核心部分。这时候,他的潜意识得到了修通,精神分析也就大功告成了。

mountain-landscape-1505044_1920.jpg


以上这些对于精神分析的描述,只能算做是一种卡通式的描述。实际上,精神分析的过程远比所描述的复杂。因为精神分析过程必须与来自来访者维持旧有模式的惯性和阻抗斗争,整个过程是一种拉锯似的、螺旋式的、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只有处于精神分析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精神分析的频率在每周1-5小时之间,通常1-2小时/每周,大部分可以在100-300小时之间的治疗长度内完成,个别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小时。精神分析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和频率下进行,这种设置本身,就是治疗奏效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连续性和恒定性的关系,是咨询奏效的关键因素。一个连续性比较差的精神分析,意味着预后不良。

冰岛 瀑布.jpg


来访者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坐在椅子里面。可以自由联想、可以分析梦,可以讨论阻抗或者移情,有时侯,会谈到性,也可以一声不响一直到结束。整个的气氛是非常自由随意的,当然,有时侯也会有剑拔弩张的时候,这通常意味着出现了负移情,这种时刻,也是治疗的最关键时刻。治疗能否深入、精神分析师的功力如何、心理障碍来访者问题的严重性怎么样,在这个阶段,也就暴露无遗了。总之,精神分析治疗没有非常固定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在精神分析师的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催化”下,来访者潜意识的人格悄悄发生了有益的改变。



分享